2010年5月17日 星期一

2010年史博館與王俠軍合作「鳳鳴八方—瓷工藝的文化創意演繹」展

【GOZNEWS/記者 朱軒衛 ABEL】
傳統的文化和技術如何在當代時空下賦予創意、有所創新,更具體對產業和產值有所貢獻,是目前全球正夯的文化創意產業關注的焦點。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八分新氣合作開發的「鳳鳴」系列限量白瓷作品正是這股潮流的最佳寫照,主辦單位特別以「鳳鳴八方—瓷工藝的文化創意演繹」的展覽方式,呈現文化、創意、產業三者有機連結的過程和成果。

目前全球美學設計圈的新趨勢,莫過於不同領域的跨界合作,除了融入多元創作元素外,更能激盪出美學的新視角。史博館去年即在資策會的媒合、以及工業局的補助下,與「八方新氣」王俠軍合作,以史博館鳳紋館徽及藏品衍生的鳳文化進行創思,歷經十個多月的設計與瓷藝的實驗和挑戰,精淬出5款、35件「鳳鳴」系列白瓷限量作品。為讓民眾體會文化創意產出的元素和過程,特別推出「鳳鳴八方」展,除展出「鳳朝陽」、「鳳天承運」、「鳳鳴八方」、「日新又新」、「迎風」等5款白瓷限量作品外,同時也精選史博館藏歷代瓷器作品呈現瓷工藝的演進、成熟過程,和以鳳文化為主題包括衣飾、首飾、器物等文物。

「鳳鳴」系列白瓷運用時尚意象及當代工藝演繹手法,以嚴謹縝密的官窯瓷藝技術,融入現代美學的創新精髓,展現出特有的精湛瓷藝技術,此系列作品掌握了〝浴火〞鳳凰求新求變、追求極緻的文創精神。每件作品的完成,宛如一場科學與美學的精彩對話。透過溫潤典雅的白瓷,結合傳統鳳之雍容,與現代簡潔時尚設計,讓古老傳説中的百鳥之王-鳳凰,有了歷史傳承的尊貴和現代創新的自信風采。


鳳的形象自古以來便深入中國文化之中,不同於龍的圖騰為皇室所獨佔,鳳紋也普遍用於各種民間用器與裝飾上,被喻為吉祥的徵兆和祥瑞的代表。百鳥朝鳳、有鳳來儀,正是古人追求天下太平的最高境界。鳳要棲息一定選擇高崗或梧桐樹,口渴必飲醴泉之水,吃必食竹實,象徵著鳳凰在天性上絕對的典雅品味和堅持完美的特性。史博館的館徽以鳳紋表現,代表了貼近中華常民文化的親切,以及追求品質的期許。

瓷器不僅是中華文明的代表,也是工藝技術與審美觀完美結合的產品。鳳凰浴火重生的傳說,一方面可與瓷土經烈火淬練後產生的質變類比,也是創意產業試圖從傳統文化中創新,但其精粹價值亙古不變的寫照。

「鳳鳴八方-瓷工藝的文化創意演繹」展即日起至7月4日止,在史博館二樓精品長廊展出,歡迎關心台灣文創產業與工藝美學的民眾前往觀賞。